close

  長江商報消息 作為一個大學教師,我感覺現在的大學課堂,能安下一張平靜的書桌,卻擱不下一個平靜的手機。老師上課,學生上網。你講你的課,我玩我的手機。老師的嘴動不停,學生的手卻在不停地點擊手機屏幕。老師講課的內容,如同空氣一樣在教室里飄蕩,在學生中產生不了迴響。課堂上,缺乏那種為中華之崛起的人生豪邁,也沒有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現實構圖。
  在互聯網時代,所有的人都會成為“網”中之魚,進了網,想跳出去並不容易。手機與互聯網一聯,就等於一個手機一個世界。只要一上網,就有可能“一網情深”,對手機產生深深的依戀。手機就像第二個情人,這要是愛起來,就有點兒死了都要愛的味道,手機“愛瘋”並不誇張。
  要把學生上課玩手機完全歸因於互聯網恐怕有失偏頗。原因既在互聯網中,也在互聯網之外。網外有因,網內有緣。但不得不說,在手機互聯網一統江湖的時代,傳統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  過去總說,老師是主導,學生是主體。現在真實的情況則是主導與主體都發生了嚴重的扭曲。老師即使想主導也主導不了學生的心,主導不了學生的思想。老師講課連“入耳”的能力都十分薄弱,學生沉浸在網絡的世界中難以自拔。老師難以發揮主導作用,手機卻起著主導作用。而學生自己,可能也沒有成為主體,而是異化為了手機的奴隸。主導非主導化,主體非主體化。手機既動了老師的奶酪,又動了學生的奶酪。
  有的老師知識陳舊,講課沒有藝術水準,照本宣科,不負責任,以其昏昏使人昭昭,沒有邏輯,沒有思想,學生進課堂,就像進了思想監獄。在這種情況下,學生玩手機似乎有了正當理由。但是,即使老師有學問、有水平,有上課的技巧,有引人入勝的能力,也仍然有些學生在繼續玩手機。畢竟,手機里的世界要比老師所帶來的世界更豐富、更美麗、更有趣,更吸引人。
  在就業壓力下,在社會階層板結化的情況下,想學習的大學生們,他們學習的方向和著力點已經不是學術。他們會覺得“遠水解不了近渴”,考試更有用,考試的分數有用。學生玩手機,其實也是在學習,學習的是與就業有關的實用性內容。與就業無關的內容,他們“心有餘而力不足”。畢竟,吃飯比上課重要,務實比務虛有用。老師上課如果不與實戰結合在一起,他們就覺得沒有必要浪費時間聽課。部分大學生上課的目的,就是希望老師教給他們更實用的東西。
  用手機上網取代上課,其後果堪憂。即使有一部分學生愛在網上學習,但上網學習也不是最佳途徑。網上學習的過程,並不是完整的學習過程,接受的教育只能是碎片化教育,接受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知識,接受的信息更是真假難辨。碎片化的教育,只會形成碎片化的非理性思維,形成碎片化的人格,形成碎片化的人生。沉溺於手機上網的大學生,就是走出大學、走向社會,也會以碎片化的知識與人格應對社會。
  大學生上課玩手機,有些學校聽之任之,有些學校則採取了五花八門的措施。這些措施看似奇葩,實則無奈,為的只是讓學生們安心上課。初衷雖然可以理解,但措施卻不值得鼓勵,更不應推廣。過去魯迅說“救救孩子”,現在可以說“救救大學生”。可如何救呢?也許,教師更該反省自己的方法方式是否得當,教學安排是否科學,要提起學生上課學習的興趣,促使他們過上有意義、有思想的讀書人生。這應該是一個可以選擇的化解之道吧。  (原標題:平靜的書桌與跳動的手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l94ylfi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